0/24
多维深度图册,深度封面显示图片图注描述。(图源:多维影像)
1/24
北京时间2月13日,正值中国农历正月初九,俗称“上九”,是中国岁时习俗。在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,进行着一场热闹的社火表演。图为观庄乡街道的各村社火队在街头巡演,锣鼓充当整个社火的前导,掌握社火队伍行走的方向和速度。
2/24
“春官老爷”紧随其后,这是社火演出中的灵魂人物,一般由当地德高望重、思维敏捷的老者担任。“春官老爷”头戴乌纱帽,身着蟒袍,手持羽扇。社火行进中遇到庙宇、泉头及百年老树都要上香祭神,香由“春官老爷”来上,上香后磕头,以祈神灵保佑。图为各乡镇单位“接社火”,春官带着社火队伍逐个拜年。按当地习俗,“上九”耍完社火,街面上的商铺才开始开门。
3/24
“春官老爷”之后是整个社火的核心“身子”。“身子”采用踩高跷、跑旱船、舞狮舞龙等多种样式,生动活泼。
4/24
一场“西游记”主题的表演正在进行。从表演形式上看,今天的社火从早期原始的单一祭祀仪式,演变为包括踩高跷、跑旱船、耍狮舞龙、扭秧歌等多种形式。
5/24
社火表演形式之一,划旱船。划旱船即旱船,是一种汉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。这是一种模仿船在水中滑动的舞蹈,通常有五六个人表演。表演的道具通常是颜色艳丽的船只,有的地方用红绸纸花,还有的地方用彩灯、明镜等来装饰。船的中间是空的便于人站在中间进行表演,给人一种人在船中坐着的感觉。
9/24
踩高跷社火队伍串村巡游。踩高跷俗称缚柴脚,亦称“高跷”、“踏高跷”、“扎高脚”、“走高腿”,是中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,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。其表演又有“文跷”、“武跷”之分,文跷重扮象与扭逗,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。当地的踩高跷表演者全是小学生来完成。
11/24
其中一位小孩儿的高跷有点松,随行的大人正在给小孩儿绑紧。
12/24
踩高跷是一项特别耗费体力的表演,但是为了方便,高跷表演者早上只能吃少量的食物,避免在表演途中要上厕所。
13/24
踩高跷表演者一般是中国传统戏装打扮。由开路棍打头儿,随之便出现肖恩、白蛇、唐僧、丑婆、姜子牙等形象。
15/24
巡演的秧歌队伍。秧歌舞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,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,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,深受农民欢迎以热闹非凡。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,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,扮成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,随着鼓声节奏,善于变换各种队形。
18/24
在中国北方的社火表演中,“看大戏”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。当地县文化馆邀请了一个秦腔表演团队,一天8,000元(1元人民币约合0.15美元)。
19/24
秦腔表演团队中的乐器演奏者。秦腔又称乱弹,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,源于西秦腔,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地。
21/24
幕前秦腔大戏正在上演,幕后演职人员短暂休息。他们戏团游走西北各地,每个地方待八天,平均每天表演三小时。
22/24
一位演员正在查看剧目表。这个剧团演员、剧务、琴师、后勤总共40余人,每日收入8,000元。
24/24
2006年,民间社火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作为非遗的社火,涉及音乐、舞蹈、曲艺、杂技、武术、戏曲、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,是中国春节期间传统民俗活动的亮点,一直扮演着传统农耕文明传承者的角色。现在,中国社火传承挑战与机遇并存。传统的社火表演形式越来越“不受待见”,但社火活动中“阖家团聚”“祈求幸福吉祥”的主题却是中国人永恒的追求。
评论
0 条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