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/28
多维深度图册,深度封面显示图片图注描述。(图源:多维影像)
1/28
石炭井地处中国宁夏贺兰山腹地,是石嘴山市露天煤矿集中开采区,多年的煤炭采挖后,这里的生态条件也遭到了严重破坏。这里煤层较浅,大规模露天开采在这里形成了约5万亩的生态破坏区域,依山而挖的矿坑深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。曾经的石炭井是中国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,是“三线建设”(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,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)的重要布局点,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工业重镇的辉煌已不复存在。
2/28
石炭井地名一词源自蒙古语“上迭里口”汉译石炭的意思,20世纪40年代才正式有这个地名。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,中国备战备荒,准备打仗,石炭井成为华北进入西北的战略通道和西北地区的前沿,军事地位骤然提升,一度成为宁夏驻军最多、中国驻军最密集的县区之一。然而,现在矿区小镇的房屋基本处于空置状态。
3/28
随着时间的推移,煤炭重镇的环境不断恶化,意识到改变环境的重要性后,当地政府决定对石炭井矿区进行全面生态整治,将原矿区居民整体搬迁至大武口区安置。
4/28
一些仍然居住在石炭井矿区的居民说,以前这里家家都有双层玻璃,每天都擦灰,桌子上也永远都有一层黑灰,街道和路边的树叶上也总是灰蒙蒙的,身边不少人都患有呼吸道疾病。生活在矿区的人们大都从事与采矿有关的工作,大家非常期望这里的环境能有所改变。
5/28
石碳井街道里为数不多的蔬菜店,墙上满是充满年代感的贴纸。
6/28
据了解,2017年起石嘴山市对石炭井49处治理点开始清理整治,涉及治理面积3.72万亩。目前,共关停拆除93家洗储煤场,实施5处生态绿化工程,开展对5个无主渣台、9处历史遗留采砂坑,2个生态治理点,1个煤炭加工区、12家煤矿进行环境整治。
7/28
石炭井是纯工矿区,煤炭开采是唯一支撑产业,因此这里产业工人比重高。当年除国家有计划成建制地调集一批管理干部和熟练工人外,还有许多因历次政治运动下放和生活所迫的自流人员在矿上工作,也有目不识丁的亦工亦农人员。
8/28
90年代末,当时矿区产业工人有3万余人,中小学在校生2万多人,每天清晨,矿区街道尽是上学和上班人群。当学生与工人在新华街上会集后,便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强大人流。如今,这番景象已不复存在。图为石炭井矿区的一所中学旧址。
9/28
那时煤炭行业职工工资相对较高,福利待遇不错,这使得不少外单位职工争相往煤炭企业调动,还有些大城市的青年因羡慕国企名头而来矿区工作。于是,学校、医院、厂房、派出所、电影院、居民楼,构成一座城市的风貌,燃烧的青春裹着雄风,倚着大山,背负蓝天,拱起一座城市,在群山深处地方。
10/28
地域多元文化是矿区的主流文化,矿区人虽身居大山深处,但并不土气。这里人的衣饰着装不仅紧跟当代时尚,而且一度堪比银川城里的人,坊间有矿区“小上海”之说。
11/28
1993年4月石炭井矿务局机关下迁大武口区,辖区人口也开始逐步减少。这时石炭井区步入了一个新拐点,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。
12/28
90年代,石炭井辖区经济严重依赖矿务局,矿务局打个“喷嚏”,整个辖区都会受影响,产业结构单一化极易使经济陷入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的境地。当时这里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,民营经济发展裹足不前。
13/28
20世纪60年代以来,石炭井地区活跃着三支被赋予正式“番号”的大军。一支是生产大军,即石炭井矿务局,另一支是戍边大军,即解放军陆军20师,还有一支就是山里的政府。弹指一挥间,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,当年这三支成建制的队伍,如今都已淡出了百里矿区,并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时空。这里是剩下一座空城。
14/28
炭井矿务局于2000年6月在中国国企改制大潮中退出了历史建制。这个中国煤炭行业一类企业,拥有14万职工和家属,有着40年光荣历史的国有煤炭企业正式改制为太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。昔日的家属楼荒芜一片。
15/28
当年,那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石炭井会集,他们战风沙、斗严寒,风餐露宿,壮志满怀,大打开发矿业的攻坚战,40年共生产原煤近2亿吨,其间有600余名工人和干部为中国煤炭事业发展献出生命。昔日热闹的公园和职工家属楼已经荒芜不堪。
16/28
一位居民回来老院子收拾屋子,她在石碳井生活十多年了,有个超市,现在没什么生意,大部分时间都关着。距离店铺不远的小巷里,有套她的房子,上下两层,前几年偶尔还能出租出去,赚点收入,现在矿区没什么人,也就空置着了。屋里许久不住人,显得特别阴冷。
17/28
宁先生,63岁,在石碳井做机油生意30多年,他说,这里人越来越少,以前挺繁华挺能赚钱的,好的时候年收入十多万,现在一年三、四万。往年还好,有露天矿开采、也有修路的,2019年只剩回填的了。
18/28
现在,石碳井常住人口仅300余人,荒凉似乎笼盖了所有地方。但完整保留下来工矿行政区,各种厂房,棚户区,医院,学校,电视台,还有静静矗立的新华街……正在被影视剧组开发,成为年代、怀旧、科幻、生态等影视剧的最佳取景地。“工业旅游+影视拍摄基地”,正是石炭井近几年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子。图为配合旅游和影视拍摄,墙体上被写上了60年代的标语。
19/28
2000年时,石炭井区辖新华北街、新华南街、白芨沟、沟口等4个街道。白芨沟曾是石炭井区重要的矿区。如今落寞的白芨沟矿区街道,街头仅有的小卖铺,老板正准备打包处理货品,彻底搬离矿区,见到记者路过,于是便宜推销店里仅剩的香烟。
20/28
白芨沟矿区,工人拉电线杆给泵房供电。这里仍然有企业在维持生产,所以要保证生产生活用水用电。
21/28
雨天的矿区,工人们正在给要住的房子做防水。
22/28
白芨沟矿区煤矿企业办公楼,背景是煤矿开采区。这里曾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矿井。
23/28
白芨沟矿区,据矿工介绍,这里仍然维持着少量的开采。
24/28
雨天休息的矿工,他们大多都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。
25/28
白芨沟街道,一家清真餐馆里的夫妇俩,他们亲历了白芨沟矿区的辉煌与没落。现在餐馆生意惨淡,他说这间房子是自己的,没什么成本,回老家也没事做。
26/28
工作日的街头,来餐馆就餐的除了路过的人,剩下主要是矿工。
27/28
白芨沟矿区街道菜市场早已破败不堪,只有两三家店,门可罗雀。
评论
0 条回复